提起工業軟件,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卡脖子”問題和產業升級戰略,這也是國內大眾閑聊八卦的熱議話題。
質疑和鼓勵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什么國內大廠不努力,只顧賺錢沒有社會擔當;后發國家還在追趕,已經在大力投入了,要有信心和耐心……
這里結合我的經歷和思考,聊聊工業軟件的話題,講講為啥卡脖子的病不太好治。
從宏觀層面的角度講,工業軟件可不是說搞就能搞的。
使用工業軟件的人和企業,只需要熟練使用軟件包裝好的各種功能即可,國內企業大多是這個類型的。
例如,操作機臺設備的工業軟件,普工和技術員只需要按動各種按鍵,對機器進行合適的操作即可,這些軟件的可視化現在都做的很好,只要能認字,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基本都能熟練使用。
當然了,普工和技術員可能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操作,所以在現實中,工程師是指揮他們操作機臺設備的人,可以勝任機器維護和參數調控工作,普工和技術員只需要按照指揮操作機臺就好。
而對于研發和設計類型的工程師來說,主要是使用工業軟件設計和仿真,這雖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是不多而且不需要掌握的太精細,因為大部分詳細的專業知識已經被包裝在了軟件中,工程師做的本質上是畫圖和調參類型的工作。
這也讓許多行業的轉行變得簡單了一些,因為軟件的存在,勝任工作的難度降低了,從而讓轉行的門檻也相應變低,當然了,勞動者的****性,以及工作經驗的議價權也在降低。
像我和同事之前搞研發時,有涉及到EDA設計,CAD的設計,還有CAE仿真的軟件,如果前輩愿意主動給新人講解的話,我認為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基本都能熟練使用軟件的具體操作,看懂仿真得到的圖表。
即使是一些專業門檻比較高的行業,往往也只是阻擋了轉行人士的加入,正常大學學習的科班人士一般能夠勝任軟件使用者的角色。
使用軟件的要求并不算很高,以國內目前的畢業生素質,在工作中熟悉一段時間后基本都能勝任,剛入職的新人們不要對自己的能力太過擔心。
但對于研發工業軟件來說,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這些包裝好的軟件操作和結果輸出,內部包含了各行各業的專業原理,比如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量子力學,光學原理,固體物理等等,如果想研發這些工業軟件,不只要對專業知識精通到實現融會貫通,還要有把它們包裝成傻瓜式操作的能力。
這就是自己考60分不掛科,和真正學會還能通俗易懂地講給別人聽的區別了,咱們上學時能完全學會這些專業知識的人其實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人是追求個大概理解,60分萬歲的路子,只能達到使用軟件者的水平。
國內即便是做計算模擬的課題組,大多也是直接購買現成的軟件讓碩士博士們調參,真正自己寫模型搞計算模擬的人是很少的,這一點我讀研的時候深有感觸。
而且工業軟件在開發時,必須要對這些軟件的使用場景足夠了解才行。
要知道研發工業軟件的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軟件的人在生產活動中更加方便,不了解使用場景就實現不了這種提升生產力的改善。
例如,研發設計和仿真軟件,得知道某個行業的軟件使用者在設計和仿真方面的習慣,知道這個行業項目推進的具體流程和注意事項。
再比如,給生產設備開發操作軟件,得知道各個生產流程具體是什么,設備應該怎樣運行,好開發相應的運轉程序和可視化界面。
所以說,研發工業軟件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不但要求勞動者有很高的專業素養,還要熟悉現實中軟件的使用場景,對使用軟件的行業有足夠的了解才行,這需要勞動者,學校,企業,社會各界的努力進步才能實現。
比如勞動者要有研發的內驅力和學習能力;學校要做好教育培養和專業規劃;企業要做好創新驅動的文化搭建,為新人提供完善的培訓;社會要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尊重人才的氛圍,等等…………
現實中,工業軟件和儀器設備的研發屬于技術服務領域,一般在國家已經發展到較高生產力水平時,才能在技術服務領域形成較大規模的體系。
到目前為止,能夠構建大規模技術服務業體系的國家,仍然以歐美等老牌發達國家為主。
相比之下,包括日韓等新興發達國家在內,其它國家大多處在以勞動密集和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模式上,更習慣于使用軟件和設備從事產出活動,而非研發軟件和儀器本身。
所以說這方面薄弱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咱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了老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但在這方面還是處于追趕者的位置,飯要一口一口吃,過河和超車也得一步步摸索才行。
國內北上深等一線城市,目前已經摸到了規模化發展技術服務業的邊邊,并開始將運營崗位和生產工廠向其他城市外溢擴散,這說明過去一段時間咱們的發展還是很迅速的。
因為近幾年卡脖子問題的出現,咱們在國產替代上的速度是明顯加快的,還是要有信心才是。
然后我們把目光細化一些,聊聊行業的層面。
工業軟件的研發主力,會是互聯網公司嗎???
研發工業軟件*重要的要素,一個是精通工業軟件涉及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個是對工業軟件的實際使用場景足夠了解。
這*重要的兩條,哪一條都和互聯網公司不太沾邊。
互聯網公司的產出主力,主要是計算機專業相關的從業者,對于其他行業的理論知識并不了解,隔行如隔山的專業壁壘,外加研發工業軟件對專業知識的高要求,又讓互聯網從業者難以短期內迅速精通其它行業的知識。
而且互聯網企業并不接觸實際的工業場景,不太曉得研發的工業軟件需要滿足哪些功能,注意哪些事項,達到哪種精度和響應時間要求等。
所以在現實中,互聯網公司開發的所謂軟件APP,一般對接的是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和休閑娛樂活動,而不是對接企業的生產活動,互聯網公司一般不具有研發工業軟件的條件。
看起來都是軟件,區別還是挺大的。
現實中的工業軟件,或者由一些對工業場景和專業領域深度了解的公司專門開發,或者由制造業公司或者硬件公司自己組建開發部門,結合自己的使用場景慢慢進行自研替代,總之和互聯網公司是扯不上太大關系的。
這個規律不只限定于國內互聯網公司,像臉書推特亞馬遜之類的歐美互聯網公司,也沒聽說過它們和研發工業軟件有干系,即便拓展面向企業的業務,大多也以云服務和金融服務為切入點。
國內這方面的企業目前還是挺少的,無論是工業軟件還是儀器設備,咱們的國產替代率都不算高。
而且這個行業很容易形成壟斷,使用軟件的相關從業者,一旦對某種工業軟件的界面熟悉用的順手了之后,多半不會再想適應其他軟件的使用方式,這加大了后來者追趕的難度。
不過在我的印象中,不少這方面的國內企業確實很努力,之前工作的時候用過華大九天的設計軟件,感覺還不錯,包括一些國內硬件大廠也在組建部門嘗試,這里也祝愿這些企業早日開花結果。
接下來,咱們把目光放的再細一些,來到企業的層面,聊聊為什么企業不愿意研發工業軟件。
實際上,企業和軟件的原因都有。
工業軟件主要是服務于企業而非消費者的,購買者一般以公司為單位,使用范圍局限在從業者當中,而非適用于全部社會大眾,這注定了和大家認知的那些軟件APP相比,工業軟件的適用范圍不夠廣。
而且工業軟件的功能也比較單一,即便是像CAD,CAE這類使用范圍較廣的軟件,也只能勝任設計,仿真這類較為單一的功能。
因為工業軟件在不同行業的需求有明顯的差異,即便同為仿真和設計類軟件,也要針對不同行業滿足這種差異性較大的功能需求,這意味著要研發許多種版本,這些不同版本的區別,可能比兩款APP的區別都大。
至于一些實際生產中用于操作和監控設備運行的工業軟件,適用范圍和功能面就更小了。
比較好的情況,例如顯微鏡等觀測設備,可能還有一些共通的工業軟件可以在各種顯微鏡上使用。
更一般的情況,比如某個機臺的操作和可視化軟件,它很可能只適用于這個細分行業,這一道特定的工序,以及這個獨特的機臺設備上,換到其他機臺上就得重新研發新的工業軟件了。
這導致社會上的工業軟件種類繁多,每款工業軟件的用戶規模和市場份額不算很大,這會壓制研發工業軟件的企業規模。
世界上成熟工業軟件的廠家,一般有幾百人幾千人的規模,屬于中小型企業或者大型企業的某個分支業務的規模,和那些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大廠肯定比不了。
而且這些較為成熟的公司,旗下可能有好幾款比較流行熱賣的工業軟件,還針對每款工業軟件盡可能推出更多的版本,好讓每款軟件盡可能適用于更多的行業領域。
相比之下,那些面向消費者的APP類軟件,一款軟件就可以適用于社會上的全部大眾不說,還可以不斷嵌入各種各樣的使用功能,覆蓋絕大部分日常生活或者休閑娛樂的需要。
所以和工業軟件相比,APP類軟件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開發起來也不像工業軟件那樣面臨專業知識和使用場景的困難,以互聯網大廠為代表的國內軟件公司,自然更青睞于它們。
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雖然有點單調,但確實可以用更少的付出換來更大的收益。
而從企業的角度講,咱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時間并不算長,早期的市場經濟秩序仍處在不斷探索中,很多企業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這也對國內企業的經營習慣產生了影響。
比如說,以前市場對企業原創成果保護做的不夠好,研發核心技術和產品又會消耗很多錢。
所以那個時候*有利于企業生存的做法,就是想辦法弄到別人的核心技術,然后加班拉滿山寨出類似的產品,再通過市場營銷手段搶占市場。
再比如說,很多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可以承接計劃經濟時期留下的國有資產作為原始積累。
于是這些企業利用承接的原始積累,直接購買國外的技術設備和產線,就能實現迅速發展。
還有,早期的創業者或者文化程度不高,或者受限于國內環境,確實在高科技方面沒有太多的創業點,如果想要賺錢,**的創業方向還是以挖掘大眾的潛在需求為主。
所以這些企業的成長發展基本都是圍繞消費者,產品以服務消費者為核心,然后嘗試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自主化比例。
由于成長背景的影響,國內企業更習慣購買國外現成的技術和軟件設備,用加班迭代和流水化辦公的方式加大產出,圍繞消費者為中心打造產品服務。
**自家產品就是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類型,靠一款主流產品的巨大市場潛力,就能創造巨大的商業帝國那種。
很顯然,這與創新驅動+服務于企業+市場份額小的工業軟件差異巨大,國內企業不喜歡走研發工業軟件的路子,也就可以理解了。
*后,我們把目光放到個人身上。
社會發展,行業,企業等各種因素的現狀,國內并沒有多少研發工業軟件的企業和工作崗位。
一些人可能有研發工業軟件的熱情,想找到合適的發揮自身價值的崗位。
然后在招聘中,求職者可能發現,這樣的工作并不多,而且這些企業大多處在追趕者的位置,在收入上相比勞動密集大廠沒有什么明顯優勢。
等到真正入職的時候,十個人里可能有九個人發現自己上當了,自己可能只是用現成的軟件換皮和調參,或者是工廠里搞運維的。
很顯然,大部分人成為了企業騙補貼的棋子,包括我自己也曾在招聘中跳過坑。
我個人當然希望更多人投入到這條路上,包括國家這方面的扶持力度現在也很大。
不過從勞動者的角度說,我還是建議不要只憑借熱血和情懷,而是詢問自己更加現實一些的考慮。
比如,是否對這類工作感興趣,希望作為自己整個職業生涯的崗位方向。
比如,是否愿意為這個行業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要知道作為追趕者工作可并不輕松。
比如,是否愿意承擔風險,在行業仍較為混沌時加入其中,這既意味著機遇也意味著挑戰。
再比如,是否有足夠的判斷力尋找到符合自己志向的公司,而不是跳坑上當受騙。
……
個人觀點,供參考,感謝大家的支持。
編輯:黃飛
- 不同國家的“工業4.0”有什么區別? 2024-12-20
- 淺析鋰電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和發展預測 2024-12-20
- 中科伺易探索“少人區”,進軍微型伺服電機市場 2024-12-20
- 羅克韋爾自動化收購Knowledge Lens加速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2024-12-20
- 2023年華南國際機器視覺及工業應用展覽會邀請函 2024-12-20
- 如何推動工業5.0理念走向現實 2024-12-20
- 宜科:以本土自動化技術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 2024-12-20
- 維薩拉推出適用于要求苛刻的通風系統的新型管道安裝式二氧化碳變送器 GMD110 2024-12-20
- 聚焦綠色能源與可持續,LG新能源出席中國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 2024-12-20
- 制造春天的“綠”動,廈門ABB低壓電器設備有限公司獲評***綠色工廠 2024-12-20
- 上海客戶創新中心盛大開業,百通開啟轉型新征程 2024-12-20
- 西門子在歐洲專利數量位居德國企業首位 2024-12-20
- 柯馬被授予中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升級版貫標AA級典型企業” 2024-12-20
- 匯川技術ISC制造技術實驗室榮獲CNAS認可 2024-12-20
- 數智化產業鏈強勢布局 中控技術戰略投資達美盛 2024-12-20
聯系方式
- 電 話:0592-6372630
- 銷售經理:蘭順長
- 手 機:18030129916
- 微 信:18030129916